主页(http://www.pttcn.net):二战投入使用对讲机重40磅,VHF调频收发,野外通信距离可达5英里 马里兰州阿伯丁试验场——70年前的这个月,也就是1952年4月,信号兵工程实验室(SCEL)派遣了一支由士兵和专家组成的队伍前往加利福尼亚州的陆军、海军和海军陆战队基地,引进新设备并培训士兵如何使用和维护最新创新成果,这项行动被称为“淘金热行动”。该设备包括后来在平民生活中变得常见的物品——对讲便携式无线电,也称为 SCR-300。 在如今人们口袋里都装着小型电脑的时代,很难理解新型“轻型”军用装备背后的创新之处。对讲机最初重达40磅,二战末期首次在欧洲和太平洋战场投入使用,并受到士兵们的高度赞扬。这款VHF(40至48兆赫)调频收发器背在身上,在野外可靠地通信距离可达5英里。 这套设备曾用于太平洋地区的两栖登陆作战,可在水面上进行最远 15 英里的通信。实际上,正是这款“手持对讲机”(SCR-536)演变成了我们今天通常所熟知的手持式设备。 SCR-536型无线电台是军用通信领域的首创。设计者将麦克风、耳机、电池、天线以及所有电子元件集成在一个重量不足6磅的箱体中。耳机和麦克风的位置设计巧妙,操作员只需将箱体抬到脸侧即可舒适地进行通话和收听。抬起天线即可开启设备;一个位于手指自然放置位置的按键通话按钮,使得接收和发射模式的切换变得轻松便捷。 最早的便携式无线电台在设计之初并未特别考虑小型化技术;然而,凭借卓越的工程原理,这些设备结构紧凑、性能可靠,符合当时的科技水平。这种紧凑型设备开创了多项技术进步,并展现出强大的实战能力,从而引发了后来对小型化、大规模生产以及向最小规模的军事单位批量供应通信设备的需求。 历史上第一次,像小队甚至单兵这样的单位,无需在各种地形上拖拽电话线,也无需为了携带笨重的无线电设备而放弃弹药、武器和生存装备,就能与情报中心进行通信并协调行动。尽管这套无线电设备存在技术局限性,但它在战场上发挥了巨大的作用,并由此引发了对其他类型军事装备小型化的强烈需求。 战后,SCEL的研发人员确信,电子设备的尺寸和体积必须缩小,尤其是在便携式和车载设备方面。鉴于战后电子设备预计将成为通信、监视、火力控制、对抗措施、情报服务、气象探测等领域的主要媒介,这种小型化要求显得尤为重要。1946年,一个特设委员会报告称,“小型化应该而且将会是未来信号兵装备设计的主要目标。” 到1952年,对讲机(AN/PRC-10)的重量已经减轻到原来的一半。20世纪50年代的其他改进包括:减少了静电干扰;通信网络中最多可以使用四台或更多台对讲机(此前最多只能使用两台);以及开发出“归航信标”,使操作员能够调谐到友军发射机并向其移动,或识别前方观察员的位置。这些无线电设备采用石英晶体调谐来保持频率稳定,开启了信号兵工程实验室不断创新和改进并最终应用于士兵的时代。 在此期间,信号兵团工程实验室还致力于开发生产工业级合成石英晶体的工艺,从而确保了满足军事需求的必要物资的稳定供应。 “淘金行动”不仅将改进型对讲机和手持对讲机引入战场,还引入了新型车载无线电、无线电电传打字机、辐射监测设备、交换机、电传打字机和野战电线。所有这些新设备的改进都得益于20世纪40年代中期开始的小型化努力。1948年,美国陆军通信兵发明了浸焊印刷线路,这引起了电子工业界对这种新型结构概念的兴趣,并促成了美国第一批实用、机械化的电子生产线的诞生。 美国。1948 年贝尔电话实验室几乎同时发明了晶体管,这促使美国信号兵团随后创造了全新的兼容微型电子元件系列,包括晶体管和二极管。这些元件与印刷线路一起,使得 20 世纪 50 年代的微型化成就达到了新的高度。 (中国集群通信网 | 责任编辑:李俊勇) |



